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第437节(3 / 4)

加入书签

:“烦劳张公,作陪如何?”

张昭在殿中,全览君臣会面的“感人”场景,心中难免生出些艳羡之情,作为经学博士、饱学鸿儒,这等尊荣岂不奢望。不过,他终究只是个学问人,皇帝会厚待礼遇,但要做到如此纡尊降贵,那也是不可能的。

面对皇帝的邀请,张昭自然笑应道:“陛下相邀,那是臣的荣幸,岂有推辞的道理!”

万岁殿中,摆了一桌还算丰盛的膳食,算是单独招待王朴,刘承祐稍微有点不好意思地道:“听闻卿在扬州,一直简衣素食,多年俭朴如故,不为扬州繁华所诱,初心依旧。

朕闻之,十分感慨啊。这些年,宫中穿戴、饮食,也渐浮丽起来了,不复当初节衣缩食之景。朕每思之,也不免心存忐忑。”

听皇帝这么说,王朴却道:“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家财政艰难,陛下以身作则,厉行简朴,已彰明君之德。如今国家逐渐富足,百姓都多有余粮,陛下足食,并无不妥,只需警惕铺张,杜绝浪费即可。

陛下如今,仍能以警示,心怀慎重,可见陛下仁德!”

刘承祐笑了:“你这一回来,就不断地夸朕,朕可有些惭愧啊!”

王朴却是一副认真的态度,道:“臣这一路北归,所见所闻,民安国富,河清海晏,一片清平盛世之象,臣心实感佩万分!”

毕竟是经历了前代乱世的人,王朴的感触,自然深刻。

“虽有所得,却不足以为自矜,固步自封。江南未平,塞北不安,即便大汉治下,黎民百姓的负担,也不轻松。距离清平盛世,还有不小的距离啊!”刘承祐则说道。

一直以来,大汉朝治下,百姓的负担,一直不轻,虽有朝廷几次减负,但都是逐步释压,在税赋、徭役方面,农民的负担仍旧严重。毕竟,这十年间,朝廷动作太多了,功业的背后,往往是民生疾苦。

当然,比起前代,在于政治清明,国家稳定,治安严肃,使百姓少生计之外的其他忧虑。军强,国富,民安,是当下大汉的特征。

见皇帝没有完全沉浸在既有的业绩之中,仍旧保持着谨慎的心理,清明的眼光,王朴也是大感欣慰,道:“陛下笃行自省,终有一日,天下可治,亿兆子民,当获其泽!”

“但愿如此吧!为他日之治安,还需像卿这样的良臣,悉心辅弼啊!”刘承祐举杯,对王朴示意道。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

一场私人性质的宴席,在君臣相谊之中结束,已是傍晚时分。刘承祐仍没有放王朴出宫,而是拉着他到内寝,还欲私话。

对于皇帝的热情亲近,王朴感动之余,也有些吃不消,过犹不及,恩宠过甚,也会让人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卿先坐!”刘承祐喝了点酒,兴致有些高,笑吟吟地对王朴说:“朕有些东西给你看!”

说着,对孙延希吩咐了一声,并且很快,在王朴好奇的目光中,两名内侍抬着一口份量十足大箱子进来,摆在他面前。

“你们都出去吧!”刘承祐扬了下手,而后亲自推开盖子,朝王朴示意了一下。

探眼一看,箱子中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奏章,以箱箧的体积来看,估计得有上百份。眉头稍皱,王朴拿起面上的一封,打开阅览,没看两眼,表情立刻紧张起来了,遽然而起,伏首拜倒,口称惶恐。

那封奏章,是朝中职吏、言官对王朴的弹劾公文,而看此情况,估计整个箱子中放着的,都是针对王朴的弹劾。而皇帝摆在自己面前,让自己亲自阅览,王朴心理素质再好,也难免忐忑。

见其状,刘承祐赶忙将他扶起:“你这是做什么!”

注意王朴紧绷着的表情,刘承祐却是一笑:“卿误会朕的用心了,这些奏章,不过是眼界浅狭之人,所书胡言乱语,未尝没有嫉贤妒能者的中伤,朕视之,如观笑话,徒取一乐罢了!”

说着,在王朴意外的目光下,拿起殿中的一小盏油灯,直接丢入箱中,火焰滚油,吞噬奏章,迅速扩大。

穿透烟雾的火光,映照脸上,王朴仍旧跪着,愣了几许。刘承祐则看着他,认真地说道:“虽说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但朕对卿的信任,从无动摇。

你初回京,或许不知,朕却收到了消息,自你离任后,淮东官吏,人情大悦,喜不自禁。

何以如此?却是卿的离任,使得他们不必像往年那般,循规蹈矩,事事小心,不敢懈怠,就如同身上绳缚一空。

淮东官吏如此表现,对你这个执缰者,朕又怎会不满意?所有的非议,只会加重朕对你的敬意,不惧怨愤,一心为国,秉公执事者,朝中能有几人?”

“陛下!”听刘承祐这番肺腑之言,王朴不由再度稽首,哽咽拜服:“圣君明睿,光照万里,臣得以效力佐命,虽死无憾!”

大汉的重臣之中,论廉正耿直,范质足可与王朴相当。然而,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范质严于律己,却少敦劝他人,更加重视自己自身的道德约束。

当年初为相时,其家人曾倚仗其权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