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83访贤非为邀名故群鸟投巢广陵城(1 / 3)

加入书签

荀贞这次叫荀攸、陈群去北海,不但是要谒见孔融,正如他叫程嘉除了谒见臧霸和阴德之外,再顺路去访访诸葛亮一样,对荀攸、陈群,荀贞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荀贞叫他俩见过孔融后,再去见五个人。

这五个人,四个是北海郡人,一个是东莱郡人。

四个北海郡人分别是郑玄、管宁、邴原和孙乾。

四个北海郡人里边,管宁和邴原算是荀贞的旧识。

当年荀贞在西乡做有秩蔷夫时,管宁、邴原适在陈寔门下,那年郡守阴修行春,带了许多年轻英俊从行,管宁、邴原和陈群皆在其中,荀贞因得以在西乡与管、邴二人有过一面之缘。

荀贞记得,他两人都是北海郡人。

荀贞前世便知管宁、邴原之名,知他二人和华歆齐名,共号“一龙”,管宁和华歆还有过一个“割席”的典故,有了“旧识”的前缘,加上这次谒见孔融的还有陈群,那么荀攸和陈群刚好就可以顺路去见见管、邴二人。

至於孙乾,荀贞没有和他见过。

事实上,荀贞也记不太清楚孙乾在原本的历史上留下过什么样的事迹,只记得此人是刘备的手下,但通过前世读书的记忆,却隐约记得此人似乎是北海郡人,问了下臧洪、袁绥、秦松诸人,果然不错,并且没有想到此人在青、徐间还小有名气,据说很得郑玄的赏识。臧洪诸人皆知其名,也知他的家乡在哪里,那么叫荀攸、陈群顺道去见上一见也就是个顺手的事儿。

而郑玄,是当今最有名的经学大师。

前汉至今,一直到郑玄之前,世上流行的有两大学派,一个是今文经学派,一个是古文经学派,两派水火不容、相攻如仇,郑玄博采诸家之长,把今、古文经这两个学派融为了一炉,独创出了一个新的学派,名为“郑学”。自“郑学”问世以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日渐衰微,儒生士子都转而崇尚此学,近些年来,更俨然已渐成了“天下之儒宗”。

荀爽在党锢期间隐遁汉滨,专以著述为事,也是天下一等一的硕儒。

荀贞读过荀爽注的《易》,也读过郑玄注的《易》,他对《易》虽无高深的造诣,却也能读得出来,荀爽注的易确是不及郑玄之所注。

因此,他对郑玄是久怀敬仰了。

既对郑玄久怀敬仰,荀攸、陈群这次去北海,荀贞当然就会特别提出,叫他俩专程去谒见一下郑玄。这次叫荀攸、陈群去谒见郑玄,非为邀“重儒礼贤”名,实是真心实意。

不过郑玄现在并不在北海,因家贫之故,他现下“客耕东莱”,人却是在东莱郡。

在东莱也没有关系,东莱挨着北海,就在北海的东边,离得不远,荀攸和陈群见过孔融后,顺道往东边拐上一拐就到,不费什么事儿。

四个北海郡人之外,还有一个东莱郡人,不是别人,便正是大名鼎鼎的东莱太史慈了。

太史慈很年轻,今年才二十四岁,可却不但名留后世,现在就已经是名闻青、徐了。

他出身士族,文武兼资,二十来岁就出为郡中的奏曹史,“奏曹”主奏议事,“史”仅次於掾,是二把手,由此可见他是少年成名,不过真正让他名扬青、徐的是发生在四年前的一件事。

四年前,东莱郡府和青州州府闹纠纷,是非曲直难以断定,以“先入为主”之故,谁的奏章先送到朝廷有司,朝廷有司的判决就会对其有利。州府的奏章先发了出去,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史慈临危受命赶到洛阳,用计骗过州使者,毁了州章,又施巧计,以“要非你把奏章给了我,我也坏不掉州章,现在州章已坏,如果获罪,我固难逃,恐怕你也逃不掉,不如咱俩一块儿逃走”为辞,再次哄住了州使者,骗得州使者和他一起出城,而在出城后,他却又潜遁回了洛阳,把郡章上奏给了公府,完成了郡守委托给他的重任。州府后来知道了此事,又另遣人去洛阳通章,奈何已晚,朝中有司已定案,结果本是该郡府受责的,反倒成了州府被责。

太史慈以是名闻青、徐。

因为这件事的缘故,比起孙乾,他在青、徐的名声更大。

时下之人,视郡如国,视郡守如君,如他这等忠於君上,不惜触法也要完成使命的人不但是郡国长吏们渴望能够拥有的属吏,也是锐意进取仕途的士人们之楷模榜样。

臧洪、袁绥、秦松诸人对太史慈的事迹很了解,在听到荀贞打算叫荀攸、陈群顺道去造访一下太史慈后,他们固是十分赞同,但是却也提出:“因为传通郡章之事,太史慈得罪了州府,被州中痛恨,为了避祸,我等听说他现下不在东莱,而是浮海去了辽东。”

荀贞记得孔融在北海为相后,奇太史慈之事而厚待其母,最终得到了太史慈的报恩,可见“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太史慈不但是个“忠臣”,还是个“孝子”,那么,他就算不在东莱亦无妨,荀贞准备了份厚礼,吩咐荀攸和陈群如是在东莱没有见到太史慈,便把这些礼物送给太史慈的母亲,并叫荀攸和陈群向太史慈的母亲转告自己的敬意,敬重她教出了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