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第443节(2 / 3)

加入书签

容易开采的银矿,秦汉唐宋就开采完毕了,哪里还轮到现在?

当年嘉靖在全国开矿,浙江一地花了六千两银子开矿,最后挖出的银子总共才五千两。

但是高拱对于这份奏章犹豫起来,万一真的有矿呢?

如果真的和韩楫说的一样,山东发现了大银矿,不就能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吗?

高拱也有些病急乱投医了,他没有写批示,而是直接将这份奏章送到宫里,请隆庆皇帝亲自批示。

接下来的一封奏章,又让高拱有些头疼。

《请裁驿站疏》。

这是高拱阵营中,都察院一名监察御史里行所上的奏疏。

严格的说,这封奏疏并不是要将驿站全部裁撤掉,因为驿站是大明传递公文的血脉,如果没有驿站朝廷的公文就完全无法下达了。

这份奏章是减少朝廷拨给驿站的经费,将驿站完全变成百姓承担的徭役。

高拱对这份奏章也犹豫起来,驿站系统一年也要吃掉朝廷大量的经费,这确实能够省下不少开支。

但是高拱也很清楚,如今驿站系统能够勉强维持,都是靠着朝廷的拨款,让那些在驿站工作的人还能有一口饭吃。

在陕西这种遭灾的地区,在驿站甚至还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还需要花钱找关系才能进去。

如果完全变成民间承担,驿站又会成为盘剥百姓的负担。

甚至在地方官吏的层层加码下,成为为害地方的恶法。

高拱提起笔,还是建议皇帝暂时不要对驿站系统动手。

处理完这些事情,座钟发出悠扬的铜罄声,已经到了午夜十二点了。

与此同时,梁山泊中,聚义厅灯火通明,李舜臣高居头把交椅,整个聚义厅已经聚集了几十人。

李舜臣聚义梁山泊

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等十五人来到了梁山泊之后,竟然发现了一个废弃的山寨。

不过这肯定不是《水浒》中的山寨了,山寨被废弃了很久,还有火烧的痕迹,应该是以前曾经有人上山做贼,后来被官军捣毁了。

李舜臣一行人就在梁山驻扎了下来。

很快李舜臣就知道了自己所在的山头,就是大大有名的梁山,他的面色非常复杂。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不仅仅在大明,在整个东亚都是声名赫赫。

李舜臣在朝鲜就读过《水浒传》,自然知道梁山泊的故事。

自己好好的东南正规军,怎么就上了梁山呢?

木下藤吉郎就比较没文化了,他没有听过梁山的故事,但是听了李舜臣的解释,他眼睛一亮说道:

“我们在明廷就是反贼,反贼上梁山不是正好吗?”

李舜臣嘴角微微抽搐,木下说的似乎没毛病。

接着木下藤吉郎说道:“要不我们也打出梁山的旗号?替天行道?如今山东有不少流民,我们就用这个旗号召集百姓上山拓荒?”

李舜臣愣了一下,木下藤吉郎这个办法似乎不错?

自从明廷在山东进行坚壁清野之后,整个山东流民遍地。

山东官府也害怕再出一个宋江,在梁山泊附近派兵把守,驱赶在梁山泊附近开荒的百姓。

但是现在的梁山泊,已经和宋代不同了。

在宋代的时候,梁山泊是一片汪洋大泽,水系纵横,有山有水易守难攻,所以才成为著名反贼基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梁山泊的水位降低,曾经的汪洋大泽成了一个个小水泊,梁山本身并不高峻,这里的地形也不如宋时险要了。

虽然不如宋时险要,但是明廷官府对于逃入山中的流民,也是无力清剿的。

而官府不入山清剿,还有一个原因是梁山在东平州、寿张县、汶上县、东阿县、郓城县之间。

梁山是五县交界的地方,可以说是五县共管,也可以说是五县都不管。

木下藤吉郎上山打猎的时候,就经常遇到躲在山中的流民。

他很自然的向李舜臣建议,在梁山中招募流民。

李舜臣想了想,最后还是同意了木下的建议,不过他也害怕被明廷清剿,没有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只是默默的招募流民。

可没想到,李舜臣这么一行人在梁山中开始招募流民,很快就有大量的流民冲入梁山之中。

刚开始的时候,李舜臣还有点担心,怕自己的名气大了引来明廷官府的清剿。

可是很快李舜臣就发现自己多虑了,明廷官府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这伙人。

这下子李舜臣放下心来,很快梁山中就积累了好几百人。

众人带领这些流民们种植粮食,维修山寨,搭建房屋,梁山的名气更是在附近从传开,又吸引了不少流民向这里聚集。

李舜臣将残留的破旧山寨改为“聚义厅”,又从流民中选出三十六名流民头目,在梁山上划分区域各自开荒狩猎,整个梁山更加秩序井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