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第203节(2 / 3)

加入书签

从去年十一月到现在,两三月间,光复后军都只能顿兵于宿州,不再北上,只是舔舐伤口,补充损失。

但岳乐这边损失也不小,原本出动的六万精锐,在符离桥和宿州减员超过一万五千之众,剩下的兵马只得北撤。

而且更麻烦的是,符离桥这边无功而返,淮北李定国那边却是节节胜利,当初调兵集中宿州,本就是为了重创明军。

如今明军没有重创,李定国那却已经难以制衡,退下来的新军,也得调动回黄河东岸增强防御了。

岳乐手下四镇新军被调走三镇,只剩下赵良栋所部和自己留在黄河西岸。

手中仅剩镶白旗一万,赵良栋部残兵七千余。

岳乐年方及冠,就承担大任,自比卫霍之才,本踌躇满志。

但却没成想,第一战,就吃了大亏,以至于局势艰难,心中很不是滋味,但也更加坚定,想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做一番力挽天倾的努力。

所以他挑准了磐石山,这里卡在光复后军北上徐州的侧面,若是张名振北上,必须要先拔出磐石山,否则岳乐就可以随时咬对方屁股一口。

而且他也不甘心就这般毫无作为,而是将骑兵分数百一队,派了出去,袭扰洪泽湖北的明军据点,打起了游击,很是斩获不少战果。

这样互派小队袭扰的战术,在入冬以后,于两军之间都有广泛使用。

尤其是辽东,地广人稀,又互相奈何不得,就互派骑兵袭扰,打得不可开交……

时间,就在这种微妙平衡中流逝,直到光烈七年二月,冬日将近。

战事重新爆发。

而这一回,首先发难的,却并非两边君臣都死死盯住的徐州战场。

却是千里以外的襄樊。

襄阳攻防战,即将打响……

中路战场

江汉平原的战场与江淮地区大不相同。

这里虽然也属平原地带,但水网密布,两军围绕着长江、汉水反复争夺拉锯,进展比较缓慢。

不过李过和高一功、赵印选还是取得了不少战果。

年前,趁着隆冬时节,长江虽然没有封冻,但也进入了枯水期,光复中军都督赵印选,在李过的命令下,督理三师人马,在水师配合下,于公安县渡江。

清军自然连番拦截,两军在长江之畔展开鏖战,历时数日,赵部斩首四千余,突破清军防线,北上江陵。

清军江陵的绿营守将陈杨见大势将去,趁机反正,江陵光复。

而江陵,便是荆州府治。

至此,湖广北部的三大战略要点,武昌、荆州、襄阳,明军得其二。

通过掌握武昌、江陵两大长江中游上钳制的关键点,李过重新获得了面对整个江汉平原核心地带的俯瞰地位。

济尔哈朗位于汉水南岸的上百里战略缓冲区域都失去了意义,不得不将南岸近万清兵撤回。

明清双方的对峙,从长江一线,往北推移到了汉水一线。

而且由于汉川城依旧牢牢把握在明军手里,清军连汉水防线,也十分不稳固。

李过和济尔哈朗均是老将,不过在中路战场上,明军占有更多的兵力优势。

参战的光复中军、光复前军,都是编制达八个师的绝对主力军,两军合计超过十八万人,为四大战场之首,并且前军和中军不同于后军、右军,都是光烈朝的老牌精锐了,战力强横。

而济尔哈朗手里的兵力相较而言,就十分单薄了。

虽然从数量上,亦不下二十万,但谁都知道,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划水绿营炮灰,真正堪用的主力,也就是镶蓝旗、镶红旗两万四千多八旗兵,以及四镇新军五万多人马。

故而,当荆州失陷以后,济尔哈朗迅速退缩,没有纠结于一城一地,大步后退,一路让出诸多府县,收缩到汉水以北。

并且济尔哈朗也许是比东边的瓦克达、岳乐等人,更了解明军的强横,和两军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东路战场,宿州战役的消息传来后,济尔哈朗坚信,面对明军攻势,最好的方法还是凭城死守。

于是乎,中路清军开始大搞坚壁清野,“结硬寨,打呆仗”,避免和明军野战,反倒是凭借湖广北部山河交汇的特殊地理形势,和一众坚城,开始当缩头乌龟。

一般情况下,认为明朝有三个都城,北京、南京、中都凤阳。

但事实上,若只以名义而言,还有第四个都城,就是湖广北部的承天府,也叫“兴都留守司”。

这是当年嘉靖朝“大礼议”的产物,嘉靖帝将自己即位前的安陆老家当做龙兴之地供了起来,将之和中都凤阳并列,但事实上,后来的万历等朝,并没有将其当回事,只是留守司与承天府的建制遗留了下来。

清军入关后,更是又将其改回了安陆府。

而对于明军而言,这个承天府却是遗留了不小麻烦。

因为嘉靖皇帝百年前的任性,导致在汉江以北,明军所面对的,凭空多出一个坚固要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