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第485节(2 / 3)

加入书签

可问题是,工程烂尾了,匠人回家了,民夫也走了,中都不建了,那二十万从江南移民过来的百姓,却不让走啊……

没办法,人家匠人、民夫只是打工的,你们是本地人,怎么能走呢。不信看户籍,是不是凤阳府的人……

这二十万百姓生活在凤阳,可就真的苦了,苦到什么程度,一句花鼓戏足以证明:“说凤阳,道凤阳,风样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实事求是地讲,凤阳是不是好地方,和朱元璋当不当皇帝,还真没多少关系。因为老朱还没当皇帝之前,他全家就被饿死几口,你能说凤阳那时候是个好地方?

将黑锅完全甩给老朱,这是不太地道的一件事。当然,这与民怨有关,好好地待在江南,你老朱要让我们移民,好吧,移民就移民,说好的给京都户口,结果呢,咱成了中都户口,这不是忽悠我们?

再者,江南多好啊,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可凤阳呢?土地贫瘠不说,还十分容易出现干旱或洪涝灾害,一年活了八个月,实在是没吃的了,你不让我们搬回江南去,但总允许我们开个条-子,出去要饭吧?

趁着冬天没事干,要着饭到江南,找找还活着的老朋友,蹭几顿饱饭,然后上上坟,扫扫墓,来年二月三月再回凤阳,继续耕耘这几乎没什么产出的土地。

后世凤阳流传的“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搬到大明去,完全没有违和。

左周待在凤阳已经有两年了,习惯了这种百姓“候鸟”式的情景,心酸又如何,同情又如何,解决不了问题的。

“朝廷知不知道?”

刘长阁凝眸问道。

左周叹息:“凤阳的事,朝廷肯定知道,早在洪武年间,这些事就已经告知太祖,只不过……这些人自己找到了活路,朝廷也就没有管他们。”

“乞讨,就是活路?”

刘长阁声音有些冰冷。

左周听出了刘长阁的不快,但还是点头。

没错,乞讨就是活路,至少他们能活着到南京,然后活着回来。至少他们没有饿死,这就是他们的命。

“朝廷知道,皇上未必知道。这件事,安全局或许可以奏报下。”

岳四海看着那些百姓,成群结队,拖家带口,就这样走着,他们想要活下去,这没有错,错的是朝廷的不作为,是这一片土地!

刘长阁认可岳四海的观点,朝廷知道,和皇上知道是两回事。凤阳府的事情已存在多年,这种事想必早就上奏了多少次而没有任何结果。

一直没有结果的事,自然就没有人再关注,也不会再有人奏禀,哪怕是有人上奏了,也会被压下来,而不会给送上去。理由很正当:小事,就不需要给皇上看了。

“这件事你来奏报吧。”

刘长阁看向左周,左周连忙感谢,这是一次机会,一次在皇上前露脸的机会。

孙岳来了。

刘长阁与孙岳秘密商议应对白莲教的对策,询问城中布置。

与此同时,凤阳南城洪武门外,走来一队粮商。

佛母看着越来越近的城门,嘴角微微露出了笑意,对一旁的白莲天王孙天佑说道:“这座城中,想必已被人设置了天罗地网。”

孙天佑推着粮车,甩了下头,汗水飞了出去:“天罗地网见多了,也没见佛母哪一次落进去过。”

“这次不一样,古今传来消息,燕王、宁王得了重赏,而刘长阁并没有出现在京师,他与二王返京的消息已然确认,不在京师,能在哪里?”

“你是说,刘长阁来了凤阳?”

“呵,谁知道。不过他来的话,也是一件好事。”

佛母收敛了笑意,经过城门口的盘查,缓缓走入城门洞,目光中带着深邃的冰冷。

这一日,出城的百姓不少,入城的百姓也不少。不同的是,出去的多是乞讨的,进来的,多是能吃得饱饭的。

这是一座围城,城门关了,都在里面。

大明好男儿

京师,兵部。

铁铉看着桌案上的两本册子,不由有些头疼。

第一本册子售价三两银子,内容简单粗糙,但也涉及到了武举人部分能力的评估,而且精准度相当厉害。

第二本册子售价五两银子,内容翔实精细,不仅记录了武举人的力量大小,射箭精准,还附带了过往成绩。

这就有点让兵部颜面无存了,所谓的过往成绩,自然是武举人童试、乡试时的表现,这些资料可是朝廷机密,文书封存,别说寻常书坊了,就是兵部之外的其他尚书、侍郎,想翻阅这些文书还得打个招呼。

现在好了,朝廷机密,不仅流传民间,还被人拿来赚钱,这不是胡来吗?

侍郎卢渊打了个哈欠,昨晚上被皇上训斥了很久,没睡好,至于这些册子,卢渊并不在意,反正兵部的人不会监守自盗,当盗贼的是那顾三审。

“这样下去,御史弹劾兵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