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节(1 / 3)
朱允炆看向解缙、徐辉祖与朱棣,这三位大爷有些茫然,也不知道这个价是高还是低,身份最低的是解缙,那也是内阁大臣,根本不用自己去买盐,也不知道京师盐价多少。
老妪在一旁喊道:“掌柜,一个月前还只需要十四文,怎突然涨了如此多?”
掌柜脸色有些难看,无奈地朱允炆等人苦笑解释:“这盐价也不是咱家说改就改的,还需要看水商,看牙行不是,我这也是小本买卖,若便宜的话,亏本不说,牙行也不让干啊。”
朱允炆拿起一块盐粒,仔细端详着说:“你这盐铺开了多少年了?”
掌柜哀叹一声:“不瞒这位客官,我这盐铺开了也有十几年了,从来都是童叟无欺。”
朱允炆看了看店铺,从其老旧程度来看,差不多也有十多年,问:“不知掌柜是否还记得建文元年时,这盐价多少?”
掌柜点了点头,道:“记得,建文元年时,每斤合十文钱。”
“那洪武朝呢?”
朱允炆继续问。
掌柜思索了下:“洪武朝盐价最高时是洪武二十四年之后,黄河夺淮毁掉了不少盐场,盐价每斤合十四文。”
朱允炆有些疑惑,反问:“黄河夺淮,毁去盐场无数,减产之下盐价最高尚只有十四文每斤,眼下天下太平,两淮灾荒也过去了,缘何反而达到了每斤十八文的价?”
掌柜苦涩地摇了摇头:“哎,不瞒这位客官,盐价怎么高起来的我也不清楚,但牙行规定了,每斤盐十八文,这是最低的价了,不信你去另一条街问问,他们有些盐铺要十九文、二十文都有。”
朱允炆见掌柜实在为难,便没有追问。
老妪为难不已,哀求掌柜能便宜一点,掌柜不敢答应,看着老妪从破旧的手绢里拿出了十四个铜板要交给掌柜,掌柜不由推辞:“都告诉你多少次了,你需要先拿铜钱去换成宝钞,买盐需要用宝钞,铜钱可不好使,在这里用铜钱,十四文只能合十三文用。”
老妪为难,低头看着手中的铜钱:“这也是朝廷的铜钱啊。”
掌柜摆手,坚决地说:“我们牙行有规定,买盐必须用宝钞,非宝钞则二十文需出一文跑路费,我们拿去兑换宝钞。”
朱允炆看着这一幕并没有阻止。
虽说铜钱、银两都存在着购买力,是眼下规定的合法货币,但为了让百姓家更认可宝钞,提升宝钞流通占比,缓解大明白银与铜钱不足的窘境,只能将宝钞与盐绑在一起。
朝廷与晋商商会、英烈商会等商人已达成协议,商人负责积极推动宝钞流通,而这小小的店铺虽然不起眼,却承担着扩大宝钞流通的重要使命。
没错,这给百姓带来了一些不方便,需要将手中的铜钱、白银兑换为宝钞再购置货物,但考虑长远,考虑眼下大明根本不可能有海量的白银输入进来,想要促使商业持续发展下去,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商人还是讲诚信的,答应朝廷的事并没有推诿,也没有拖沓,估计这也与其在安南大赚一笔有关。
“正好我需要去钱庄兑换,老人家把铜钱给我,我来出宝钞吧。”
朱允炆侧身,看向解缙。
解缙无奈,只好拿出了一张十文宝钞,另加了两张两文宝钞,接过了老人家手中的铜钱。
最初朝廷宝钞面额只有六种,即:一百文、两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壹贯。
但随着宝钞流通需要,朝廷必然需要制造一定的小钞。
在小钞面额设计上,户部提议最小是十文,然后每次加十文,至五十文。
但朱允炆考虑十文根本无法取代铜钱,下令设计了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五十文,合计五等,同时取消了大钞中的三百文、四百文,只保留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壹贯。
这种小钞的设计与发行,为宝钞取代铜钱打下了基础,也让宝钞在市场中的流通变得更为通畅。
盐政:边商,内商,水商
掌柜称量之后,给了老妪盐,用纸张包了起来,送老妪离开。
朱允炆示意解缙买一斤盐,然后问掌柜:“牙行给出盐价当真是十八文每斤吗?”
掌柜连连点头,抬手保证。
解缙让掌柜称量,说:“那这盐市的牙行在哪里,是谁持有牙帖?”
掌柜打量了下解缙等人,有些不安:“几位这是……”
朱允炆安抚掌柜:“我们是徽商,也想安顿在这扬州,这人生地不熟的,总要多了解下,结识点手眼通天的人物。”
掌柜顿时乐了,这类商人扬州城不少,牙行的人虽然都不咋滴,说他们手眼通天是夸张了点,但在这扬州,寻常商人还必须依靠牙行。
“各行的牙行多在仁丰里,那里富户人家多,管理盐市的牙行冯成,对了,沿着街向北走二百步,那里有家明月货栈,他平日里多在那里。”
货栈,即邸店、榻房、牙行,多可以提供仓库,存储货物。
朱允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