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公远有十个孩子,祝英台和兄长的关系有好有坏,她根本不缺和兄弟相处的机会,她要的早已不是结义兄长梁山伯,是可以与她长长久久、相伴到老的梁山伯。
月月提出记录正在点的这一香的情况,随口问道:那你提了把你妹妹许配给他后, 梁山伯是什么反应?
祝英台眉头轻皱:梁兄他、他说他得想想。
为什么?月月抬头看她, 他需要想什么?
被心上人拒绝的祝英台回忆起这件事,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梁兄说他和我妹妹并不相识, 我怎能因为和他关系好,就不经父母应允,把她许配给她呢?还说我俩家世有差,我妹妹值得更好的男子相配, 让我不要乱点鸳鸯谱。
梁山伯考虑得很对啊, 月月搁下笔,认真道他的所有顾虑算是站在你妹妹的角度, 为她考虑。他若是欣然应允,也不值得你如此喜欢了。
祝英台被她说得两颊通红,羞恼道:谁喜欢他那个榆木脑袋啦!
谢玄投军不久,桓温的弟弟桓豁率兵大败燕国大将慕容尘,桓温的威势更胜从前,在朝堂上占据了更多的话语权。
其他世家岂能让桓氏一家独大?于是他们便联合上书新上任的皇帝司马丕,请他另选他人主持北伐之事。
经过再三斟酌,司马丕最终选定了王坦之作为新一任北伐将领。
王坦之虽然姓王,但他出身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并不相干。甚至因为他的父亲王述和王羲之早年有矛盾,两个王氏的关系并不算亲近。
但这么一些小摩擦并不影响出身琅琊王氏的姻亲祝氏的祝英民加入王坦之的北伐队伍。
祝英民骑在马上,跟随新成立的北伐大军赶往东晋新拿下不久的许昌城。
这支在他记忆中本不存于历史的军队究竟命运为何,其实祝英民也不知道。
但是他重活这一世本就不是为了依循历史轨迹,这个时代的变化早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已经注定!
如今的中原地带,正是东晋与燕国的战场,经经过多次拉锯,由王坦之带领的东晋军最终守住了许昌城。
祝英民通过多次的征战,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同时又拥有着琅琊王氏在背后鼎力支持,很快便在军中崭露头角,从无名小卒到升到千夫长之位。
虽说他的官职目前只是千夫长,但他实际统率的兵卒却不止千人。由于他年纪尚轻,自然有人对他爬得如此之快不满,但是在他日益增长的战功面前,这些人当着他的面,连吱声都不敢。
待到祝英台结束于尼山书院三年的学习时,祝英民已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成为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和谢玄两人一个在王坦之军、一个在桓温军,堪称东晋的两颗战星,遥相呼应,熠熠生辉。
北伐形势正是一片大好之时,原本支持王坦之的一干世家却纷纷撤回了支持的双手。明明声势正好,却不再提及北伐之事,连祝英民的顶头上司王坦之似乎也对北伐之事兴致缺缺。
祝英民对此并不觉得意外,毕竟他们这只北伐队伍,本就是除了桓氏以外的世家们拉起来分薄桓温军权的队伍。
能做到现在这个地步,早已超出了这群人的想象。
毕竟从北方迁至的南方的世家大族现如今早已在南方扎下根,又得皇族司马氏看中,并不想花费力气收拾被异族收割殆尽的北方领土,带领家族重归已经变得贫瘠的老家。
来自北方的世家是如此想法,本就居住在江南一代的世家对北伐更是没什么兴趣。
如今东晋偏安于南方,建都于建康,使得江南成了政治中心,这对于他们江南士族十分有益。
若是收复北方领土,因循旧例,都城必得迁回西晋旧都洛阳,那他们岂不因地理原因,被动远离了政治中心?
朝野上下都没有多少人支持北伐,王坦之军的北伐脚步便慢了下来。
王坦之本是文官,而非武将,他更希望自己站在朝堂之上,而不是整日奔波于马上。
几番运作之后,他便率领大军班师回朝,只留下祝英民带领一万大军驻守许昌。
祝英民站在城墙上,看着大军南去的背影,叹道:天将与之,岂能不受?
祝英台归家之时,几番犹豫,还是将跟随她三年的一枚用白玉雕刻的蝴蝶扇坠赠与梁山伯。
梁兄,若是我有事瞒着你,你可会生我的气?祝英台问道。
梁山伯笑道:不会,不论你有什么事瞒着我,我都不会生气。
祝英台心中燃起快乐的火苗,可她不好明说自己的女子身份,又怕梁山伯归家后梁家人为他订亲,只能道:好男人志在四方,你我生逢乱世,当以建功立业为先,儿女情长自当延缓。梁兄如今对自己今后可有打算?
梁山伯道:准备参加考试,做一小官,维护乡里。
祝英台道:以梁兄之才做一小官岂不屈才?英民如今带兵驻守洛阳,梁兄若是有意不如前往洛阳助他。
祝英民在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