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小货郎 第219节(2 / 2)

加入书签

他们过好自己日子就行了。

虽说是天子脚下,该贫苦的人还是贫苦,如今一粥一饭虽不能解决他们所有问题,但至少这几天能吃饱,这就是好事。

至于太子忘了他们这件事?焦家人都没什么想法了,还是过年比较重要!

焦家主跟纪彬一边施粥,一边在聊棉价的事。

从汴京棉送到南军国各地已经接近两个月时间,各地棉价也陆陆续续出来。

但这棉价比纪彬想的要高出许多倍。

不止是超过纪彬的预料,许多人都没想到大批汴京棉到江南后,竟然还是高价。

焦家主道:“当初我们都以为,汴京棉会比宿勤棉要便宜,毕竟这边少说也有几百万斤的棉花。可实际上却不是如此。”

“汴京棉运到江南后,一两售价五千五百文,而且没有还价的余地,所有的棉花都是这个价格。”

纪彬震惊地看向焦家主,给了眼前四五岁的小姑娘几个馒头,还有一包米面,这才道:“怎么会有这样高的价格,按理说如果想要把汴京棉全部卖完,价格应该在两千五百文到三千五百文中间最合适啊。”

焦家主点头:“是啊,五千五百文一两的棉花,买得起的人家只会更少,就算江南奢靡之风甚行,也不可能家家户户倾家荡产买棉花吧。”

其实说白了,整个南军国繁华的地方并不多,如果定价过贵,自然有人买得起,可销售的数量就会少。

如果定价便宜,那大家又会哄抢,对卖家来说不合适。

只有定价适中,才能挣好手里钱不说,还能把百万斤棉花销售一空。

这是最优解,也是最符合常理的办法。

按照五千五百文一两的定价,只怕是江南那边也只能吃下四五十万斤。

毕竟纪彬他们送过去十几万斤,宿勤郡周家送过去三十万斤。

加起来消化高价百万斤棉花,已经是江南足够富庶了。

可这样一来,这些汴京棉就会被剩下两百多万斤,再分散到全国各地,以五千五百文的价格,能买得起的人也很少。

当初宿勤郡就有棉商出了这个损招,但他没同意,那周家人也没同意。

今日的东西施舍结束,纪彬则在思考这件事。

把棉花单价提高,确实能卖得贵,可东西被剩下那么多,也不见得能多挣钱吧?

等到第二天,纪彬就明白为什么了。

扬州徐三公子送来信,他在江南之处无人能讲,只好写信给纪彬,诉说心中苦闷。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在纪彬他们走了之后,汴京棉就陆陆续续到了江南一带。

大家都以为这汴京棉会便宜,许多人家已经准备好购买了。

估算的价格也在两千三千,不超过四千的价格。

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家都能买几两做个棉衣也行,自己不穿,给家中孩童也是好的。

可汴京棉去了之后,全都是一口价五千五百文,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当然还有买家,只是那些本就凑钱真正想御寒的人,此时望而却步了。

毕竟直接价格比想象中直接翻倍,那就有些不划算。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

江南一带竟然横出乱象,先是楚馆一个花状元,也就是花魁,言必称棉花绝妙。

有这样的人物带动,再有几家年轻公子为棉花吟诗作赋,好像出来聚会不穿件棉衣就是不够风流。

这样斗富夸奇的风气迅速蔓延,有些人家为了虚荣可以不买粮食,也要买件棉衣。

似乎所有风气都裹挟着人们必须买棉。

就连扬州徐三公子这样的顶级豪门都忍不住给纪彬写信:“浪荡子弟效仿,好标榜身份。”

“有家人聘妾,地上铺以棉花,屋内卧榻小凳全是棉花被褥,竟然被标以风流。”

“滥觞。”

“恶俗。”

最后四个字足以见徐三公子对此风气鄙夷,但看得出来这种风气极为盛行。

当然信里也说,他家赶在头一茬买的棉花价格,竟然跟后面大家棉花价格一样,他跟苏州的顾八公子被家中族老夸了又夸。

还说明年有好差事给他们。

这也算一桩好事吧。

收起信,纪彬算是明白,为什么汴京棉敢卖这样贵,估计这些招数早就想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