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第681节(2 / 3)

加入书签

可见书籍有多难存了。

这还是因为现在书籍多了,书铺里有很多书,不然,他们家的存书只会更少。

而像奚莲拿来的这种竹简,基本上是各家的私藏,在外面是找不到的。

余崈晃了晃脑袋,理智回笼,无限惋惜道:“不会有了,大将军定不会让我和沈郎中受此委屈,这次过后,当无人敢再挑衅我们。”

余崈想了想后道:“我觉得我可能要升官了。”

余崈想的不错,赵含章的确在给他升官,不,她是在给整个司农寺升级。

司农寺呢,以前是没有这个部门的,工部之下有个小分支叫田曹,以前赵含章在西平刚当县令时,看重农事,要着重研究农业增产,还要存粮防止灾害、战祸等,所以才把田曹改为司农寺。

等她当了豫州刺史,这个称呼和改变就带到了整个州,等她进了洛阳,这个改变更是带到了整个大晋。

她这么做,就是为了以示对农事的看重。

可今儿看,还不够呢,所以她打算将司农寺单独分出来,将其独立在六部之外,而六部之前为六曹,职能很分散,又有重复的地方。

不如趁此机会再明确的分一分,除此外,她还要成立科学院,这是一个虽没有官职实权,却有地位和威望的地方。

李天和、卢御史和沈如辉、余崈怎么也没想到,因为一次拦路起哄欺凌,竟然改了部份官制,还成立了一个后来可以改变社会结构的科学院。

打起来

她知道,想要杜绝权贵官员看轻科学家们是不可能的,这世上的人参差不齐,总要容许一些脑残存在。

但她可以改变风气,使他们的轻视不符世俗。

所以,科学院一定要成立,嗯,风气就从报纸上开始培养吧。

不仅要爱护像幼苗一样的农学家,水利专家,数学家等各种各样的家,也要爱护一直保护他们免于战祸,现在还在各地努力剿匪、修筑各种工程和河堤的赵家军啊。

哦,现在大晋的军队因为都归属于她管辖,所以她都将他们看做赵家军。

兵这个职业的风评是越来越差,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当权者的锅,就跟风俗一样,一点一点的改变,然后世风日下。

军人在古代的地位曾经很高的,在汉朝之前,可不是谁都能当兵的。

秦为统一六国,所以用军功招揽庶民入伍,而在秦之前的春秋时期,能入伍打仗的都是有名有姓的百姓,没有姓氏的庶民和奴隶只配搞后勤,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

上战场还有各种规矩和礼仪,和现在各种奇诡又无耻的战场对决比较,那时候的很多战争更像是礼仪对抗和大阅兵比较。

汉前期也还好,军队在民间还享有很好的名声,很高的声望,直到汉末。

为了争夺地盘,各地豪强军阀掠夺人口为兵,他们打来斗去,百姓不能耕作土地,自然交不上军粮。

人饿到了极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没有足够的粮食养兵,那怎么办呢?

自然是抢夺百姓的财物和粮食了,大量的屠村,抢掠事件发生,兵慢慢的和匪划成等号,然后,为了补充军费,当权者干脆派士兵去掘坟墓,兵的名声就更坏了。

下令的有权贵,有士,有豪族,但他们整个阶层的名声并不太受影响,被诟病的往往只是个人,但执行命令的士兵就不一样了。

兵的风评越来越坏,而且,因为从上到下的压迫,士兵的生活越来越不好过,晋升路径也被一再压缩,他们会从百姓家中征收兵丁,也会招募社会的闲散人员当兵,还会把监狱里的罪犯弄到军队中,犯法的,政治斗争失败的,都扒拉到军中里去。

最后,直接在路上抢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小孩,上至四五十岁的老者,只要能拿得动武器,直接给扒拉到军队中。

于是,军队的风评就更差了。

民间几乎是闻军而色变,在百姓眼中,兵就等于匪,赵家军的名声好,是从不抢掠百姓开始的,也是因为赵含章打出了正义的旗号。

军人,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他们当得正面的评价。

想到此时正被抽调去治河的赵家军,赵含章亲自写了一篇颂军文送到邸报。

赵含章对明预道:“御史台也该整顿一下了,不当只风闻奏事,而应有核对之责,核对之权,我想先生出具体的改正之法。”

风闻奏事,优点是震慑百官,只要有一点风声,不必查实就可以弹劾官员,但坏处更明显,因为不必查实,有的御史可以捏造风闻,或者都不捏造,只说自己听到了就上书弹劾。

这样一来,监察台谏官员和执政官员势如水火,大晋的这种风俗流传下来,这才造成御史总有事没事,下意识的去找执政官员的茬,没有茬,就制造茬;

而地方官员则一看到御史就下意识反感,事情还没做,他们倒先自己斗起来。

从去年到现在,赵含章派出不少御史监察地方政务发展,毛病是找出来不少,的确有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