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第232节(2 / 3)

加入书签

,但实际上一直很注意分寸。他远离权力中心,不插手会动摇秦国统治的实权,尽可能地让自己处于弱势——朱襄甚至没有门客、没有充当护卫的家丁,一身荣辱安危都系于秦王身上。

咸阳城中任何一个卿大夫保护自己的力量都比朱襄强,更别提有封地的封君。

因为朱襄很“弱”,所以他才能在与秦王争吵后还去牵走秦王的羊而不受罚。

但想着自己给咸阳学宫制定了那么多有用的功课,可能咸阳学宫都没有实施,朱襄就忍不住稍稍僭越一点。

“我会给秦王写信,这些东西对官吏很有用,一定要学。”朱襄叹了口气,“不能只学律令和道德文章,若不会算术,要如何管理庶务?总不能雇佣文吏帮自己打理公务,官员只会盖章。”

后世的许多封建官员就是这样。

因为他们是科举晋升,一辈子都只研读经义,对庶务一窍不通,甚至连算术都不懂,账本都看不明白。

所以他们当地方官的时候,都会雇用许多文吏。而地方政府的实权,就掌握在这些文吏上。文吏有多是当地豪强出身,所以相当于这些地方豪强就把持着地方政府的实权,成为地方实际上的掌权者。

强龙难压地头蛇,便是如此。

现在秦国还不是这样。

秦国因为律令非常详细,所以官吏的职责非常多,他们必须亲力亲为做好每一件琐事,几乎每一个在考评时不出错的官吏都是精通庶务的能吏。

也因为秦国的官吏庶务能力太高,所以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就招不到这么多能吏,让基层几乎失控。

朱襄提议建造咸阳学宫,本来是想尽早地弥补这一点未来的缺陷。但若咸阳学宫只培养“高层人才”,那这提议就达不到朱襄想要的效果了。

朱襄叹了口气。

他插手咸阳学宫的事,不知道荀子会不会又生气。荀子应该不至于,但现在咸阳学宫那么多“教授”可能会质疑。

如果不质疑,他定下的课程,李斯和蒙恬就不会一问三不知了。

朱襄烦恼地挠了挠头。

明明自己在咸阳,却也不知道咸阳学宫这些事。不故意去打听,在这个没有媒体的时代就是聋子瞎子。

自己在咸阳都不知道咸阳学宫的事,各地间的消息就更不灵通。

但朱襄即便知道这样的弊端,也不敢提议让秦王办报纸。

现在愚民是主流,他能以培养官吏的理由请求开官学,就已经在君王的神经边蹦跶了。若是开言路,估计秦王柱都会抽自己两戒尺。

其实朱襄曾经试探过,蔺贽赶紧让他闭嘴。

虽然周朝居住在城中的国人,即下层士子能够在酒馆中高谈阔论,周朝也有收集民间言论上奏的言官,即小说家的前身。

但随着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的逐渐建立,这种事会越来越少。

何况这里是秦国。自商鞅变法起,民间敢妄议朝政者,都会处以极刑。

百家思想也趋同“愚民”,即令民众淳朴,不要想太多。在平民间不加限制的开言路,是封建制度已经走下坡路,帝制逐渐崩塌的时候才能做的事。

如今天下所需要的是统一,统一就要统一思想,反而需要遏制言论。

秦始皇焚书便是因为此。

不仅秦始皇焚书,后世帝王大多会以修书之名,行控制书籍流通之实。秦始皇只是做得太粗暴,而他在咸阳宫留的副本又被莽汉项羽一把火烧了。

大部分改朝换代时,新的统治者都是第一时间保护先朝的书籍。他们都知道新王朝立足需要先代知识结晶。

朱襄晃了晃脑袋,把自己的胡思乱想晃掉,让累懵了的李斯和蒙恬回家休息,自己处理这些文书。

糖醋鲈鱼花

嬴小政交给李斯和蒙恬的工作,多是机械性的数据统计。

朱襄将文书中的数字誊抄了一遍,填入表格,打着算盘重新算账。他琢磨,是不是应该多弄几个印刷的预制表格,或许工作效率会提高不少。

朱襄的工作速度非常快。蒙恬和李斯两个人整理了几日的资料,朱襄在嬴小政醒来时已经做了大半。

李斯和蒙恬已经将资料整理得差不多,错漏处嬴小政已经圈出,这也是朱襄工作效率高的原因之一。

嬴小政起床后,在老仆的伺候下梳洗了一番,头上两个小揪揪还散着,就跑去找舅父。

见到舅父在工作,嬴小政一头拱到舅父怀里,爬到舅父的膝盖上坐着。

“舅父,你比他们厉害太多!”嬴小政随手翻了一下朱襄处理好的文书,嘟囔道,“舅父真的很适合当相国。”

朱襄失笑:“我可不耐烦当那个。政儿,别因为一次不足,就对蒙恬和李斯太失望。好好培养他们,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嬴小政不满道:“我才足岁九岁就比他们厉害,他们成长的时间比我多!”

朱襄道:“和你比,还给不给别人活路了?”

朱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