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节(2 / 3)
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若是不能给胶东王和齐公一个交待,那就不仅仅是这二人之事,臣为大汉社稷忧虑啊。”
贾谊出身孟儒,对君臣之间的关系看的极重,没有那种君王就一定对的想法,同时这算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大家都讲理!
皇帝要是真的不讲理,失去了人心,甚至会有失国的可能。
“咳咳。”
洛景突然咳嗽了两声,贾谊便住了嘴,他知道这是洛景提醒自己说的差不多了,再说下去就该直接提出废太子了。
这话可以说,但不是现在,不是贾谊一个人,而是要先和百官通气,制造舆论声势。
废太子不仅仅是政治事件,刘启如果被废,那必然是会死的,这相当于让刘恒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
所以最关键的是要看皇帝的想法,若是皇帝不愿意废掉皇太子,说再多也是白搭。
洛景猜测刘恒是能下定这个决心的,毕竟从哪个方面来说,刘启继续担任太子都是弊大于利。
贾谊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刘恒当然知道这就是请自己废太子,他沉吟道:“丞相您所说的是谋国的言论啊,朕会好好听取您的意见,您是调和阴阳,总领百官的丞相,还请为朕收集一下百官的言论吧,大汉的社稷就在您的肩上了。”
贾谊领旨之后就重新坐回了原位,心中没有害怕,只有振奋,他实际上还有一个杀手锏没有放出来,那就是皇太子启曾经在酒后发表过对东阿侯景的不满言论。
不过贾谊毕竟不是阴谋家,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走到这一步,他还是很清楚的,他不是被皇帝点满信任的东阿侯洛景,之所以现在圣眷盛隆,一是因为这些年做事尽心尽力,人品高洁,二是因为他是洛文王举荐的,点名留给皇帝的丞相之才。
一旦他用阴诡的手段离间皇亲,在皇帝心中,他就不仅仅是一个可以亲近的臣子了,那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但是他不说,不代表别人不说,刘启谋身不密,有心人早就盯着他的皇太子之位,这些事情一直压着,就是为了关键时刻给刘启来一下狠的。
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而已,万万没想到啊,刘启竟然自己把刀子送了出来,这让许多人都喜出望外。
长安城之中因为这件事风起云涌,无数的暗流都在其间汹涌,然后涌向皇城!
梁王刘彻!
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境地之下最终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在如今这个世界,刘启打死两位没有过错的天潢贵胄,一位是他的族兄,一位则是齐公这个颇为特殊的贵族公子,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
正如贾谊所说的兔死狐悲一般,宗亲、外戚、公侯、官吏、学子等等都不能容忍这样的恶性事件,皇室虽然尊贵,但绝不能无故杀人。
这个世界和真实世界最大的不同除了洛氏的存在之外,大概就是思想的底层底色不同,这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
洛氏一直所推行的君臣义利观,还有束缚君主权力的思想,早就深深植入了诸夏之人的潜意识,成为了潜移默化的存在,再加上洛陵借天下大势践法,又从现实层面给予了朕即国家这种思想重大打击。
虽然对等的思想还没有深入底层,但是权贵阶层内部实际上是有共识的,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这样毫无根据的随意杀死一个贵族或者官吏。
我们不是供你随意鞭打的奴隶,而是帮助你治理天下的臣子,应该受到尊重。
这世上没有人正常人想要当狗,孟儒的思想虽然表面上大臣们谈的少,但那可是真正的能说到臣子的心中,除了君主谁不喜欢呢?
平日里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刘启事件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般,成了无数人宣泄的出口,尤其是皇帝让丞相试探口风,很多人认为这是皇帝在征求意见,自然就更是敢说。
“诸侯王太子和齐国公子如同路边的野狗一般被随意的打杀,那我们这些人又是什么呢?
这实在不是可以容忍的啊,今日若是不发声,翌日刀剑加身之时,难道还有人会为我等发声吗?”
太学中那些热血的学子,不论是哪一个学派,面对这样的事情都是义愤填膺。
刘启做了这么多年的太子自然有一大批自己的拥趸,太子党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但天下大势,又岂是一小撮人所能够阻挡?
更不要说本就有想要拉刘启下水之人暗中串联,引导,有太子党,那就有反太子的人,这才是政治的自然之理。
无数的奏章淹没了长乐宫,若是如今还是使用竹简恐怕就连刘恒的容身之地都没有了。
这些奏章之中没有人提出要废太子,但是全部都是请求皇帝严惩,这么多的臣子一起上书,太子的根基已经彻底毁灭,不可能再上位登基了,除非刘恒将满朝文武都清除掉,但与其那样做,还不如直接换掉太子。
刘恒执政以来第一次见到如此悲愤的情绪,虽然他有一丁点的暗示,但还是让他都感到震惊,对洛景说道:“天下汹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