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节(2 / 3)
有地域歧视,和中原那种本地互助完全不同。
西域玩的是宗教内的各派主张,所有的贵族都同时有宗教身份,比如中夏国的左相就是道教大真人。
在统一整个天山北麓之后,中夏王开始给历代的无双侯册封佛陀、菩萨、金刚等果位。
最终此举引起了国中道教徒的不满,中夏王虽然笃信佛教,但脑子没抽,于是又给历代无双侯上了一遍道教神仙果位,他自己也开始在外人面前佛道同修,还任命了道教大真人作为左相。
中夏国的实力膨胀让马腾韩遂都很是恐惧,尤其是中夏王将国都从原先的伊水河谷迁徙到了靠近凉州敦煌地区之后。
这是什么意思?
中夏王之心,路人皆知啊!
这不就是准备叩关进入中原吗?
但实际上这就是马腾韩遂杞人忧天了,这二人军事能力还不错,但政治能力实在是过于低下,根本就看不出现在的形势。
中夏王的确是有这样的想法,毕竟身为诸夏列国的国主之一,谁没有进入中原问鼎的心思呢?
辽东燕国不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中夏王太清楚自己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中夏国的崛起实在是太快了,内部的问题乱糟糟,各种利益的分配,各方的矛盾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不慎就会爆炸。
如果现在进入中原,一直胜利倒是还行,毕竟战争的胜利能够掩盖绝大多数的问题,但只要一场失败,现在这个表面庞大强壮的国家就会在瞬间土崩瓦解。
不仅仅是整个天山北麓,中夏王甚至怀疑自己就连伊水河谷都回不去就会死在半路之上。
所以在没有整合完内部之前,中夏王绝对不会进攻凉州,马腾韩遂的防备算是无用武之地了。
至于无双侯国目前在洛空的母亲手中掌控。
神庙军已经彻底化作了护卫军,中夏王以整个天山北麓统治者的身份,将素王神庙的级别提升到了最高的地步。
中夏王号召遍布西域的寺庙和道观要每年按时向神庙进贡,以维持素王神庙的运转和神庙军的运转。
这个做法等于从某种程度上,让神庙大祭司成为了西域寺庙和道观的最高领袖,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设计。
无双侯国对此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是一件好事,可以帮助无双侯国减轻压力。
所有人都以为神庙军是独立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比较亲近无双侯国而已。
实际上这支军团始终掌握在无双侯手中,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
————
西域之民,素敬诸天诸神,三千里地域,五千里方圆,竟有佛寺千座,道观亦千数,处处焚香,不别汉土之人,不列男女之别,乃止二教同拜,皆行祷告,中原之民入之,若处神国,甚为诧异,异域之感,不绝于身,自敦煌三千里至中夏无双素王神庙,此佛道之冠冕,敬拜素王上皇天世尊,敬拜素王上皇大天尊,始觉西域乃同中原一心矣。——《后汉书·西域列传》
天下渐安,诸州皆静!
话说袁绍率领着从洛阳回返的冀州大军马不停蹄的往前线赶去。
一回到河北,袁绍瞬间就感觉天地之大,可以肆意遨游。
河北人杰地灵,谋士如雨。
袁绍一到军中,望着眼前的众谋士以及诸将,心中的压抑顿时一空,只觉意志勃发。
沮授跪坐在袁绍左手,他是袁绍的副手,超脱了谋士的层次,袁绍知道沮授最擅长的是治政,相当于丞相。
袁绍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诸君,这些时日辛苦,我率军前往洛阳导致冀州空虚,给了公孙瓒这卑劣之人可乘之机,这是我的错过啊!
冀州若是没有诸君守御,我袁绍安能在今日坐于此地乎?”
袁绍这句话一出,无论是沮授、审配、田丰、辛评、郭图、逢纪、许攸这些偏文臣谋士,还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皆俯首而拜,泣泪不已,“主公!”
甚至就连一向心高气傲的麴义,都对袁绍震惊不已,他和先前那些人不一样,他不算是袁绍的臣子,而是袁绍的盟友藩属。
袁绍让众人起身,环视众人一圈,沮授是士族代表,袁绍的谋主是荀谌,但现在谋主不在。
他麾下军略最盛的是审配审正南,而且审正南虽然是文臣,但却有统兵之能,奇计百出的是田丰田元皓,袁绍认为田丰不下于古之谋略士。
望着这些人袁绍心中豪气纵横,手中握剑,慨然道:“诸君,我遵奉大义,前往洛阳,扶助大汉社稷。
公孙瓒麾下有军马千万,白马义从,纵横天下,董卓祸乱却不思报答汉恩,不出一兵一卒,反倒袭我基业,攻讦忠臣,其狼子野心,奸险至此,真可谓虎狼也!
若不能提剑斩之,若与他同立于青天之下,我袁绍羞惭于青史!”
主辱臣死,颜良文丑已经下泪半跪道:“主公,愿为先锋,定斩公孙首级!”
袁绍的话让众人皆怒发冲冠,但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