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第779节(1 / 3)

加入书签

这难道不是将圣贤的教诲踩踏在地上吗?

这难道不是将一切的礼法道德都弃之不顾吗?

这样卑贱的人,难道会有人允许他们继续生存在素王上皇的苍穹之下吗?

这样无耻的人,难道能够允许他们继续活在世上吗?

这样的人,如果不能用最严厉的手段去惩处,又怎么能够警示后来的人呢?

本公提报给了皇帝陛下,这些人无论是造假者,还是默认造假的人,都要全部处死,并且要以发覆面将他们抛尸在荒野中,这是为了惩罚他们的不孝之举。

本公对如今的士族极其担忧啊,本公甚至向陛下提议,将姑苏洛氏从氏族志中摘出吧,本公不想再和你们这些人同立在一片青天之下。

陛下劝慰了本公。

氏族志已经不能再使士族尊贵了。

本公将会纠结整个姑苏洛氏的力量,对氏族志重新排查,重新厘定,重新排序。

本公将会使士族重新回到那个有卓然功绩的时代。

在本公还没有彻底将新的氏族志编撰出来前,大梁将会停止按照氏族志授予官职,以防止再有欺世盗名之辈,借着氏族志身居高位,那将是我整个大梁的耻辱。

本公用这封文书来告诉江左的士族,这是本公的意思,这是陛下同意的,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呢?

本公以为你们不应当说任何事了。

如果本公不能承担起这些责任,那,士族这个曾经有过无数功绩的群体,将会毁在你们的手中。

大梁的四州之地,在陛下的肩上担着,在本公的身上压着,不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听从陛下的命令,仅此而已了。”

————

“士族造假案”是南朝梁时期的三大案之一,这场案件的爆发前因不再多做赘述,但最终的结果是喜人的,皇帝萧衍以及执政洛显之,借由这件震慑江左的大案,重重打击了本就走下坡路的门阀士族。

笔者认为这是南朝门阀政治的转折点之一,在洛有之时代的军事上失势、政治上失势之后,门阀士族们在社会上同样开始失势,唯一所保留的只剩下文化上的优势。

在文化这一点上,洛显之并未对其进入打击,而是予以保护,这是洛显之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的本能。——《门阀贵族政治》

宫闱有乱怨何人?

尚书省的官邸在宫外的一座僻静处,概因这不是一个对外面见百姓的衙门。

全副武装的士卒们守在门前,还有两座大石狮子,威严耸立。

在大门上则是金刚之相,皇帝好佛,于是在所有官府的朱门上,都有狰狞的怒目金刚镇守。

洛显之平静地坐在上首,堂中人不少,却很是安静,各司的主管按照次序的向洛显之汇报近日事务。

按照常理来说,作为尚书令是不听这些司属工作的,因为尚书省的二十四司,级别太低,他只需要听尚书左右仆射的意见,最多再听六部尚书的汇报即可。

但洛显之认为,朝廷有三公九卿,有尚书、中书二省,尚且要召开大朝会,那尚书省同样应当如此,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倾听司属的意见,有利于掌控尚书省。

他在上面听着下面的司属汇报,殊不知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能够引起整个尚书省的惊恐,他皱皱眉,就会让人心惊胆战,他点点头则能够让人喜笑颜开。

在刚刚过去的士族造假案中,死在案中的人不算是多,洛氏从来都不是那种大肆株连的路子,当然不是因为不敢杀,主要是为了防止自己成为别人手中的刀,成为别人清除政敌的工具人。

而且恰恰是这种在暴怒中还能够精准克制,才更加让人心生另外一种忌惮,那就是不好操纵,不能控制情绪的人,终将为人所用。

洛显之即便是不多杀,却依旧让众人感觉到胆寒,因为他虽然没有杀死那些人,但氏族志上被黜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这种惩罚和杀了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尤其是洛氏最经典的流放,不仅仅流放主家,所有给主家做事的全部一起流放。

整个天下都知道洛氏最喜欢流放人,在这次的事件后,又有大批人被洛氏流放到了琼州,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开拓,以前是贵族,现在是士族。

而且直到现在,氏族志的授官之路,还被他堵着,这说明什么?

说明士族造假案还没有结束,他还挥舞着手中的刀,虎视眈眈的望着每一个人。

这如何让人不感到胆寒呢?

洛显之自己却没有什么感觉,他只是按部就班的处理着政务,身为尚书令,他有提拔官吏的权力,五品以下的官员,他都能一言而决。

这给他提供了很多便利,来建立一个听从他命令的基层官吏体系,为后续的继续改革做准备。

吏部尚书上前开始汇报这一期的官吏择选,其中大部分听籍贯和姓氏,洛显之就知道是出身某些低级别的士族,但是他没有说话,识字的大多数都是士族子弟,这是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