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第937节(1 / 3)

加入书签

李世民一字一句的说着,洛苏点点头,肃然道:“当初燕国定都在蓟城,控制着辽东以及呼伦贝尔草原这片漠东草原,漠东草原连接着漠北和漠南草原,燕国皇帝每年都会北巡到呼伦贝尔,让漠北和漠南草原上的部族前来拜见。

直到后来为了和南朝争锋,燕国将都城南迁徙到蓟城,才放弃了对草原的遥控。

最终在燕国的基础上,分裂出了现在辽东国的前身,为燕国训练骑兵的突厥、柔然这些奴族强大起来,以及后续你们隋唐这两个王朝。”

洛苏说的就是当初燕国鼎盛时候的历史,是李世民从小就听到大的,当初的燕国疆域其实不比隋唐小,只不过燕国没有统一南方广袤的诸夏之地而已。

当时的燕国皇帝鼎盛的时候,有上百个部族前来朝贡,一脉传承下来的隋唐,对胡人的戒惧之心比较低,这也是因缘之一。

相比较起来,南方士族对胡人的误解就更大,因为不了解,而他们这些关陇贵族,就没有这种想法。

经过洛苏这么一讲,李世民感觉的确是这样。

洛苏继续说道:“我从凛冬城出来后,就一路往东走,在那个时候,我就看中了呼伦贝尔那片草原,联结着漠南和漠北,是唯一能避开茫茫千里大漠戈壁的行军之路。

如果大唐能够控制这里,那控制草原就有希望。”

洛苏说的是一种之前未曾出现过的思路,让李世民有些懵,但是转念一想,“国师,刚才我们不是说在哈拉和林设置宗王,现在怎么又变成了呼伦贝尔。”

洛苏有些难以置信的望着李世民,似乎是奇怪你堂堂李世民怎么问出这种问题,“当初的燕国至少在名义上统治着辽东,现在大唐的蓟城就是前线,依靠燕云十六州来抵御辽东国,你怎么去控制呼伦贝尔?”

其实一问出口李世民就后悔了,他属于被洛苏的讲述带到沟里了,有些讪讪的笑了一下后问道:“国师的意思是,先在哈拉和林设置宗王,然后再让哈拉和林的宗王按照当初匈奴攻败东胡的路径,去攻下呼伦贝尔?”

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想到,有些兴奋的说道:“如果驻守在哈拉和林的宗王顺利的话,岂不是可以切断辽东国的后路,等到我朝廷大军进攻辽东国的时候,前后夹击,还能策反辽东国中的胡人。”

实际上李世民是非常喜欢分封的,这几年他就在琢磨着,让自己的功臣世袭刺史之职,然后在地方世世代代镇守。

他这个人比较看重未来,而且从他不愿意用皇权来凌驾于律法之上,而是借由素王代表的神圣来惩罚自己,而且愿意让宰相分权,就能看出他没有那种变态一样的,对皇权至高的追求。

他脑子里面没有那种一定要大集权的概念。

只要能够让国家长时间的稳定,他就愿意尝试分权。

换句话说,如果皇权受到限制,能够让大唐的国祚延续五百年,在他看来远胜过皇权独尊,却只有两百年的国祚。

见到洛苏点头,李世民手忍不住捻着白子磋磨起来,这对于任何帝王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

让功臣和宗室世袭刺史,他试探过几个人,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认为这是祸乱的根源,就算是举出了靖难诸侯的例子,他们也说“心怀利刃,杀心自起,况且人心不古”,仅仅世袭刺史都这样反对,那在哈拉和林册封一个宗王,那遭遇的反对是可以想象的。

毕竟这个宗王如果无能,那就不可能镇得住那群豺狼,如果宗王强势,那如果统合了草原,一旦生出反心,就会对中原的天子造成威胁。

这让一向果决的李世民也难以下定决心,这关乎的可能是大唐未来无数年的大事。

而且,李世民皱着眉头说道:“国师,如果要派遣宗王的话,那该让谁去呢?朕心中没有合适的人选。”

河间郡王李孝恭这种不用想,让他去安西已经是李世民所作出的最大让步,适合这件事的其实齐王李玄霸,但李玄霸的能力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况且让李玄霸去漠北吃沙子,他也不忍心。

说是出去做王,但哈拉和林那地方,流放的人都嫌弃流放的差,李玄霸要么待在齐州、要么去扬州、苏州、荆州这种地方享福,怎么也会不想去哈拉和林。

洛苏提出了一个人选,“天子觉得蜀王李恪如何?”

“恪儿?”

李世民重复了一遍,然后一下子被沉默了。

蜀王李恪,母亲杨妃是隋炀帝之女,身负两朝皇室血脉,这个杨妃可不是李元吉的女人,那属于谣传。

蜀王李恪实际上颇受李世民宠爱,甚至可以说,除了长孙皇后的儿子之外,李恪是最受宠爱和重视的,包括在李渊的武德年间。

武德三年,李恪才两岁,就被册封长沙郡王,和李承乾是一个级别。

武德八年,才七岁,授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这可是当初刘邦的封号,从汉朝开始,汉就是一个尊贵的封号。

贞观元年,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晋封为汉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