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第121章(1 / 2)

说的也是,能到那位置的老太太竖起指头, 点了点天, 年岁都同我差不多了罢!

正是如此啊。唐笙附和。

妇人端来矮凳请唐笙坐下,随从散开了,一行人沿着屋檐坐成一溜,庄稼人那样远眺拂动的麦浪。

唐笙是从临近乡镇过来的,靴沿沾好些泥巴, 吹了会风便干了。她穿着浆洗过的粗布袍,双手掩于衣袖下,因长久奔走,唇瓣干涩起皮,出了面容白净青涩了些, 别处真与隆重打扮后,出远门的庄稼人无异了。

村镇少见生人, 唐笙的到来吸引了好些人的注意, 不一会,檐下便聚集了好些人。

都说这新政好,也不知真好还是假好。唐笙喃喃道,若是真好, 也不知何时能推行到我们那儿。

只要能余下粮,都是好的。老妇人怅然, 瞧了眼拍烟杆的老伴,若不是今年免交了税赋, 我们也活不到今日了。

大灾之年,家中的无能人便成了累赘。唐笙这一路走来听了不少事,典儿卖女,遗弃家中亲属,都是不久前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

捧着饭碗的人高声道:嘿呀!不分田说什么都是空的,借官府的钱不是借吗,怎么会白给!到期了恐怕连通融都没有,逼得你当过冬棉褥还债!

话音刚落,周围人哄笑起来。

胡老三,你那棉被生蛆了罢,送给当铺,掌柜的都不愿要!

新官上任三把火,说实在的,来了新官紧盯着下边的,这几日县衙里确实没人来拍门收税了,从前呐,可是过桥都得收钱的!

他们聊得热闹,唐笙垂首同佝偻着的老妇人说话。

田里麦苗长势喜人,不日便要丰收了,到时候就会好过很多了吧?唐笙瞧着妇人一直凝望着的那片土地,问道。

那是租的张老太爷家的,交了租,还清了债,到手的也不知能吃几日。老妇人叹气,能过一日便是一日吧。

唐笙凝神:你们一点土地也没有么?

听着摇头,唐笙喉头滑动,心头一阵酸涩。

说话间,耳畔传来敲锣打鼓声,最初唐笙还以为自己是幻听,后来众人的视线都汇聚到了一处,她定睛去瞧见,果然瞧见了接亲的队伍。

这是张老爷的第九房了吧?好事者竖起小指,在众人面前晃了晃,那老匹夫一把年纪了,能成事吗?

语毕,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他可是大地主,我要是有他那么多田地,就是养十九房也不为过哇!

你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有个几斤几两

不过那刘三家的女儿嫁了他,后半辈子也算衣食无忧了。

妾室而已,抬进房不就完了,何必如此张扬?

张扬给人瞧啊,你驴脑啊。反正钱多了没处去,给咱们瞧瞧什么叫排场。

可不是,他家喂狗都用细粮哩。见人来还多添些肉汤!

刘三嫁这个女儿,少说也得了三十两银子!三十两啊!

这样好的福气,刘三家的闺女还闹着要绝食,真是不知好歹。换做是我,早就颠颠送上门了!

你若是个女的,生得也是歪瓜裂枣,谁瞧得上啊!

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唐笙静静听着,眉头不由自主地蹙了起来。

队伍绕过田垄,往大路上来,唐笙回神时,檐下的农户早早就围了上去,争抢那领头的仪倌散下的零嘴小食。

那一把炒米糖将方才还笑容和乐的农户变为了争食的恶狗,仪倌间隔着抛洒,乐此不疲。

老头和妇人腿脚不便,便没上前争抢。

不知为何,唐笙在一片哄闹中,听到了尖细的哭声。

她问向身旁人,老妪只是摇头,说自个听不太清。唐笙的属官倒是点头,说听到了孩童的哭声。

镇婴塔传来的罢。抢着米糖的胡老三炫耀似的将手里的东西塞进了嘴里。

旁人应道:不过新律出来了,丢婴儿的少了好些,这是谁啊,敢白日丢?

王家不是刚得了女婴,这都第五个了,吃不上饭了。瞧见你们这些过路的客商,故意丢给你们听呢。胡老三说得含混,米糖喷出点碎屑漂浮半空,他忙用手挡住,生怕漏掉一点。

话也不能说得那样满,万一不是呢?

寥寥数语,压得唐笙喝不下水了。

她搁下破了口的水碗,碗底压着张折叠好的银票,这才起身。

多有叨扰。唐笙朝老妪行礼,领着随从离去。

她勒紧缰绳,调转马头,往过来时匆匆瞧见的小塔的方向前行。

唐笙原先将小塔当作了供奉仙灵,祈祷丰收,庇佑百姓不遭灾疫的小庙,从未联想到,这小小一座塔,竟饱含着如此深重的恶念。

镇婴婴儿本是极其脆弱需要呵护的一类人,何必要镇呢?

取这个镇字,无非是将被人害死的婴儿也当作了恶灵。但真正恶的,又是谁呢。

随从里有当地官差,同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