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ahshuwu.com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15节(1 / 2)

得知皇帝晏驾,王政君一面用最快的速度赶往未央宫,一面马上派人去王莽的宅第,让王莽迅速准备进宫。

于是,就在刘欣晏驾的当夜,太皇太后迅速驾到未央宫,在宣德殿扎下分庭抗礼的阵势,令董贤措手不及。局势逐渐变得明朗了。

有太皇太后为后盾,王闳持剑走到董贤面前,不无威胁地呵斥道:

宫车晏驾,国嗣未立,公受恩深重,当俯伏号泣,何事久持玺绶以待祸至邪! 3

王闳太咄咄逼人了,竟然说出“待祸至 ”这样透露杀机的话。

从王闳的呵斥中,可以知道在这宝贵的决断时刻里,董贤什么都没有做:没有挂印称帝,没有以大司马的名义召集群臣廷议新皇帝的选拔,也没有号啕大哭以表达忠臣和爱人的痴情。他只是拿着玉玺和绶带,毫无作为,拖延迟钝,直至王政君到来。

事实上,即使如此,董贤仍然可以借助传国玉玺和皇帝遗言怒斥王闳胆敢带剑入宫,令士兵将其拿下。未央宫里都是自己的族人,囚禁王政君也并非不可能。

但缺乏政治能力的董贤竟然乖乖地“跪授玺绶 ”,放弃了一切行动,将传国玉玺和印绶交给王闳,再转呈太皇太后。

董贤大概觉得自己既没露篡逆之心,也没有夺权之实,何罪之有呢,将玉玺交出去能够保一家老小平安。他哪里知道,王闳把这团政治的混沌劈开之后,黑与白、是与非、敌与友也就分清楚了。董贤如果想保自家平安,又不去铲除敌人,那全家的安危就只能视敌人是否宽容了。

《左传》有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况且董贤所怀的不是什么别的璧,而是传国玉玺。

董贤虽然失去了传国玉玺,但爵位官职都还在,未央宫里遍布董氏族人,太皇太后绝不会感到安全,于是召见了董贤。

在未央宫前殿东厢,老练的王政君满怀关心地询问董贤,如今皇帝晏驾,你作为大司马,是主心骨,下一步怎么办?特别是丧事打算怎么办理?

董贤“内忧,不能对 ” 4 ,心乱如麻,说不出所以然来,加之太皇太后是国母,他按照礼节摘下冠冕,向王政君表达了不知道怎么办的歉意。

这正中王政君下怀,她语含尊重地说,王莽以前也是大司马,曾经办理过汉成帝的丧事,有经验,“吾令莽佐君 ” 5 。一个“佐 ”字,令缺乏经验的董贤或许觉得如释重负,也无法拒绝,马上“顿首幸甚 ” 6 ,一边行礼一边说“那太好了”。

于是,王政君立刻将早已准备多时的王莽请入未央宫。

王莽一入未央宫,犹如池龙入海。

2乏味的政变

夜未央。

比董贤更加熟悉未央宫权力机制的王莽,入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废掉董贤所有的合法权力,哪怕董贤并不打算使用这些权力。合法的权力需要合法的方式去废除,王莽按照程序,找了一个尚书弹劾董贤。

弹劾的理由是现成的:皇帝病危期间,董贤身为大司马,没有亲自照料皇帝的病情。

换言之,皇帝因病晏驾,董贤负有领导责任。

有了弹劾,就得有回应。王政君下令禁止董贤出入未央宫司马门,司马门是未央宫四面的门,这意味着董贤被剥夺了出入未央宫的权限,他那“领尚书事”的差事也就失效了。与此同时,王政君还为王莽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 7

她让王莽接管了董贤大司马卫将军的职权,把持了兵权、代表未央宫接受百官奏事之权、未央宫内的安保权。那些在内外朝担任大小职务的董氏族人,也一并被罢免驱逐。

至此,董贤掌握的政治资源只剩下一个于事无补的高安侯和空有头衔的大司马。他本来只是一只猫,不是老虎,现在猫指甲也被拔了个精光。

董贤不知所措,“诣阙,免冠,徒跣谢 ” 8 ,脱去冠冕和鞋子,在王政君面前光脚求饶。

仅仅几个时辰,一场可能剑拔弩张实则平淡无奇的政变就这样以王氏家族的胜利告终。对待毫无反抗能力的敌人,王氏家族没有显示出怜悯,而是马不停蹄地彻底消灭。这不仅是政治行为的惯性,也因为王氏家族对刘欣实在恨之入骨,刘欣的宠臣又怎么会被放过呢。

董贤求饶后,王莽立刻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罢免他大司马一职,册书写道:

间者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臻,元元蒙辜。夫三公,鼎足之辅也,高安侯贤未更事理,为大司马不合众心,非所以折冲绥远也。其收大司马印绶,罢归第。 9

罢免三公总需要合适的理由,董贤这个二十三岁的大司马在满朝元老们看来,不过是刘欣的一只宠物。所以除了前面几句“阴阳不调、灾害并臻 ”的泛泛而谈外,根本不需要什么实际的理由,政变到了这种程度,已经令人乏味。“高安侯贤未更事理,为大司马不合众心”,就是说董贤还是一个孩子啊!

董贤接受了册书,把大司马印绶交给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